大埔道在50至70年代建成了不少新式酒店。因當時沙田尚未填海發展成新市鎮,周邊都是青山綠水,很多酒店和餐廳都設有露天茶座,吸引了不少遊人乘巴士(九巴15B線於1954年接載乘客前往沙田旅遊,在六七暴動停辦後於1973年增設71號巴士往返沙田至九龍路線,1987年改稱為81號。)或駕車前往郊遊和消費,而其中一間當時最受歡迎的便是沙田大酒店了。

沙田大酒店的早期發展

沙田大酒店於1955年開始營業,位於大埔道沙田嶺段。1955年9月24日《德臣西報》中酒店宣傳廣告中顯示,當時酒店每晚都設有餐舞,並每逢星期三至日安排樂隊演奏。

1959年,永業有限公司以超過一百萬購入沙田大酒店,並由胡兆熾出任酒店董事長,馮景禧擔任監督,葉青為經理。《工商日報》的報導中提到,酒店佔地四萬多呎,附屬的夜總會聘請了賓尼大樂隊演奏,並由英國著名歌手長駐歌唱,每晚由八時半起至深夜。此外,為接待到沙田郊遊的人士,夜總會亦於逢星期日下午四時半至七時正特設茶舞。
沙田大酒店收費

在1961年的香港酒店收費表中顯示,沙田大酒店一晚收費為單人房40元,雙人房50元,套房60-80元。
沙田大酒店的設施

沙田大酒店正門前設有露天停車場。值得一提的是,有網民指出,在1970年至1975年,露天停車場亦曾經成為英基學校協會畢架山小學校巴的候車站,方便鄰近的學生乘校巴往返兩地。

穿過酒店大堂後是半圓形玻璃大廳,設有餐廳及演奏場地,使顧客可在動人的歌曲伴奏下,邊品嚐美食,邊欣賞沙田谷的美景。


而大廳外則設有小型噴水池和露天茶座。相對玻璃大廳內高貴的餐桌擺設,露天茶座則只有一些戶外藤椅放在桌子旁邊,每張桌子上亦只放着一個煙灰缸,在青山綠水的襯托下顯得格外寫意。
酒店擴展新貌

上述1959年的《工商日報》的報導中亦提及到,在永業有限公司購入沙田大酒店後,就計劃在酒店旁邊加建新樓,擴充客房。而在酒店火柴盒正面圖中就顯示出酒店擴展後的新貌。
粵語長片取景
由於沙田大酒店環境清幽,和其他位於大埔道的著名酒店一樣,沙田大酒店亦是很多粵語長片取景的地方,好像《難兄難弟》曾拍攝酒店正門的片段。另外,1961年的《良心》,謝賢和綠珠亦在酒店的露天茶室享用下午茶。
沙田大酒店改建成沙田花園
沙田大酒店在1983年改建成三億元私人屋苑的沙田花園,並於同年10月26日開始入伙。沙田花園現共有8座,提供85個單位,實用面積由1,118呎至2,086呎。
後記
本來只是想著畫完這張插畫後就畫下一張,但關於沙田大酒店的資料實在不多,很多網站或報導只是簡單介紹酒店的發展,反而有不少網民在社交網站或討論區上談到他們曾經在沙田大酒店的一些經歷,所以就想著倒不如嘗試把不同資料整合出來,以方便我認識酒店背後所反映沙田的歷史,於是就寫了這篇文章。雖然文筆不太好(戴返頭盔先),畢竟我不是中文系畢業,但希望能在文章中介紹沙田曾經存在過的建築物。
其實一開始看到沙田大酒店的照片時,就會聯想到學校和殯儀館,可能是因為它的建築外型像一間平平無奇的學校,而大酒店亦是殯儀館的別稱,感覺不太吉利。但其實在五、六十年代,香港不少建築物,例如中央郵政局、大會堂或牛頭角下邨等,都用上當時盛行的現代主義建築風格,運用簡單的結構和線條建構空間,感覺上更為親民,亦帶來不少集體回憶。至於沙田大酒店的命名,我猜是將英文名稱Shatin Heights Hotel直譯成沙田大酒店。
此外,在資料搜集的過程中才發現原來沙田是郊遊熱點,很多居住市區的居民都會在假日前往沙田的途中到沙田大酒店享用下午茶。這兩年間因為疫情的關係,我們都被困於香港,本來一個月至少一次的回鄉遊(即是去日本旅遊),現在就一星期一次行山或離島遊,感覺就像五、六十代的香港人一樣,週末遊山玩水輕鬆一下。所以我才覺得今年似乎是一個好好的機會,讓我深入了解從前的一些景點吧!